邢台“人才之家”为高等人才提供“一站式”暖心服务
所以我们看到,孔子门下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一说为七十七),很多人都曾出仕为官身居要职,但没有出现一个贪官,而且个个志存高远、勤政爱民、政绩卓著。
昭公是非礼的源头,季氏专政则属于次生产物,大前提错误却可能收获局部的行为有效性和正当性。班固《汉书·五行志中之下》解释说:鹳鹆,夷狄穴藏之禽,来至中国,不穴而巢,阴居阳位,象季氏将逐昭公,去宫室而居外野也。
可见,昭公的失败有两个主要原因:一开始并不能够认清自己的政治处境,轻视了长期掌握执政大权的敌人所益已形成的顽固势力,不听从良言劝告而轻易发起攻打季平子。民智未开情况下的民,往往是不会进行独立思考的。这里的维,本义为系物的大绳,又指系,栓着。徐彦引昭公二十九年春,齐侯使高张来唁公,则不书地名,而以为不复书其地,正以公居于运,与在国同,故与此异,诸侯国内出行,是可以不地的。《解诂》曰:昭公素畏季氏,威风扫地,尊严全无,实在是丢尽了君王之为君王的大脸。
三、顺于食己之人 铲不铲除季氏,可能跟鲁国的普通民众没有什么密切关系,他们根本就没有发言权,而反对铲除、甚至要誓死捍卫的人,则肯定是那些在季氏集团统治期间的既得利益者们使文本更为复杂的则在于,上述种种话题之间总存在这样或那样的连锁关系,使任何可得出的具有一定逻辑上自洽性的解释均需要在不同程度上照顾到原始文本在思想内容层面的潜在的统一性。人自心若一毫私意未尽,皆是败事。
[3] 《内书》卷一上《人道》记:明末苏州武之烈自检甚严,尝指天而自问曰:‘性命形骸皆主人翁予我者,敢效贾客之营利而忘本耶。(张拭编《河南程氏粹言》卷一《论学篇》)他作小皇帝宋哲宗的讲官时,听说哲宗在宫中漱水避蚁,即加赞扬,请推此心以及四海。既实作则须有疑,必有不行处,是疑也。程颐讲完书,便说:人主之势,不患不尊,患臣下尊之过,而骄心生耳。
因此想在自己的家乡进行一次乡村建设的实验:方与学者议古之法,共买田一方,画为数井,上不失公家之赋役。[12] 这样高远的理想目标,自然是不容易达到的。
人皆病于拘碍,而先生处之绰然。所以道学家把就身上做工夫看得极端重要,必须勤学深思,在实践中体证检验,乃能复其善性,完成人格。循理而公于天下者,圣贤之所以尽其性也。(《论语·卫灵公》)张载释曰:心能尽性,‘人能弘道也。
又斥唐太宗一切假仁借义,以行其私(《朱子语类》卷一三五)。《论语·子路》里记孔子适卫,冉子问为政之道,孔子告以庶富教的三字诀,朱熹注于此引胡氏曰:天生斯民,立之司牧,而寄以三事。九服非不宽也,而迾之以丛棘,令士民摇手触禁,其衋伤深。若善者亲之,不善者远之,则物不与者多矣,安得为天地?故圣人之志,止欲‘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过了一番后,疑渐渐解,以至融会贯通,都无所疑,方始是学。二者之间,不能以发,而其是非得失之归,相去远矣。
道学家希望上有圣君,下有良民,出现太平盛世,实现所谓三代之治。(《宋元学案》卷一八《横渠学案下》)程颐讲学,强调此意更多,如说:学者先要会疑。
《易·乾象》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其不立论者,只是读书不到疑处耳。治事则一人各治一事,又兼摄一事,如治民以安其生,讲武以御其寇,堰水以利田,算历以明数是也。中国封建社会后期是专制主义君权登峰造极的时期,许多人归罪道学,认为由于强调纲常伦理所造成,这是值得商榷的。圣人之常,以其情顺万事而无情。二、宋代道学家的思想特点 以下论述五点,从中可以看出道学家们在思想上的创新和成就。
又说:学不际天人,不足以谓之乐。程颢在其《定性书》 [8] 中说:天地之常,以其心普万物而无心。
他主张读儒经要在领会其精神实质,反对食古不化,株守训诂,昧于义理。(《宋史》卷四二七本传)雍有用世之才,程颢曾听其议论,诩为振古之豪杰,乃深于内圣外王之学者(《宋元学案》卷一○《百源学案下》)。
据史传记载,都是很有成绩的。及其至也,必有自克之实。
圣人所谓‘敬以直内,则湛然虚明,万理俱足,方能‘义以方外。望其容色,听其言教,则放心邪气不复萌于心中。纵欲而私于一己者,众人之所以灭其天也。当看见哲宗戏折柳枝,便告诫:方春发生,不可无故摧折。
宋代道学,是从北宋中期新儒学兴起中形成的。虽与不能居仁由义者差等不同,其自小则一也,言学便以道为志,自谓不能者自贼也。
当时许多有名望的学术人物,是很不赞成的,司马光就写有《疑孟论》,李觏有《常语》,苏轼有《论语说》和《孟子辨》,郑友有《折衷》,晁说之有《非孟》,都持异议,而且司马光还同儿子司马康闹别扭。时间迁流,今日之世已非昔日之世,如果用索疵寻瘢的作法,自然也有短缺之点,是毋庸为讳的。
他说:古时圣贤易做,后世圣贤难做。自己如此,也让别人如此。
(原载《国际宋代文化研讨会论文集》,四川大学出版社1991年10月出版) [1] 《河南程氏文集》卷八《颜子所好何学论》。《河南程氏遗书》载:谢师直为长安漕,明道为鄂县簿,论《易》及《春秋》。(《论语·阳货》)他从川水的流逝,滔滔无歇,寒来暑往,时节如流,禽飞兽走,物类繁兴的自然景象中,深悟道体,足明天人之不二。朱熹务实,重客观,兼通史学,故认为做圣贤,后世要比古代难。
学也者,使人求于本也。故君仁,臣忠,非谓臣当忠而君可以不仁也。
儒学言治法,极重礼乐教化。元老重臣文彦博以90岁高龄,尝终日侍帝侧,恭立不去。
带有心学倾向的程颢则认为学做圣人乃关乎决心,并非难事。君不君,臣不臣,故藩镇不宾,权臣跋扈,陵夷有五代之乱。